摘要:由各国决定其各自的减排幅度。 ...
三是充分考虑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国情。
如果考虑到LULUCF(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泄露,减排效果仅为2%。其它能源也高速增长,天然气增长7%,石油增长3%。
许多国际NGO组织仍斗志和热情不减,呼吁发达国家率先做出更高的减排承诺。上述这些讨论要点的文本如能在这次会议上有所解答,德班会议就可能取得更多的进展。发展中国家应注重向绿色经济的转移。日本、俄罗斯、加拿大冷眼旁观,态度无效丝毫改变。绿色气候基金从何而来?看来应开发新的筹集渠道,要遵循无净负影响的原则,不能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负担。
如何设计有效的综合协调,在资金、技术、适应、MRV和市场机制上全面加强能力建设。能源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欧洲需要《京都议定书》是因为它的气候机制能够切实保障欧洲的安全。
这些相互间缺乏协调的决策使我们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气候不稳定性。欧洲已经决意到2020年前实现减排,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第二承诺期的时间跨度。或许,此时此刻,我们应该重温一下欧洲从前的那些价值观,为再一次维护我们的利益做好准备。[page]绝大多数国家都对欧盟的方式表示认可。
再次就《京都议定书》作出承诺不仅符合欧洲的中期气候变化战略,同时也具有短期战术意义。一个全面且具有约束力的体制是确保未来2摄氏度温升控制目标 (全球温升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的2摄氏度是哥本哈根协议中确立的气候变化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而这一问题却无法摆在德班气候会谈的桌面上。
能够真正让排放大国感到压力的办法就是将绝大多数国家都纳入到这一行动中来。不论大洋两岸对其有着怎样的尖锐言论,《京都议定书》令很多国家不满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其存在缺陷,而是因为它要求他们切实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如果没有欧洲的率先行动,中国就不会决定以全球清洁能源市场迅速扩张的核心设想为基础制订其五年规划。同时,架构中也不存在任何阻碍发展中国家做出承诺的内容。
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大多数气候敏感国家以及小岛屿国家都对包括所有国家在内的自上而下的架构表示支持。但是,如果欧洲古往今来的权利统治者们看到欧洲仅仅是因为害怕被别人看扁,就在追求自身基本权益时畏手畏脚,那么他们一定无法在九泉之下瞑目。人们假定该过程在2020年左右开始。这将使包括美中两国在内的其它排放大国重新感受到压力,从而必须在这之前完成磋商。
相反,这是1997年京都政治磋商所达成的核心内容。在最乐观的情况下,各国将在未来的三、四年内就在全面的全球协议框架下实现更高的目标达成协议。
发展中国家则随后接受具有约束力的排放上限。然而欧洲在各种选择间踌躇不定的态度导致其无法围绕这一决策确立一个相应的全球政治及政策环境。
欧洲的气候外交政策已经使全球经济现状发生了变化。自哥本哈根会议以来,欧盟在气候变化方面的领导地位经常遭受来自各国、尤其是来自欧盟内部的嘲笑。没有哪条规定会告诉你说,实现你的基本权益是件轻而易举或者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欧洲需要《京都议定书》还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核心框架,我们可以在该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国家联盟,从而有助于确立一个以2摄氏度温升控制为目标的有效的气候体制。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唯一途径就是在《京都议定书》所达成的自上而下的架构下,各国政府就整体减排目标以及为实现全球目标各国所应承担的责任进行谈判。不仅如此,欧盟如果背弃《京都议定书》,其最终在气候上的背叛还将招来发展中国家的责难。
欧洲需要《京都议定书》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如果欧洲两手空空地走入谈判室,那么就意味着他抛弃了一个可以将美中两国拉入这一阵营的最佳手段。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并且鉴于其与长期存在的南北政治问题之间的联系,一个能够确保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减压的办法就是发达国家重归京都磋商。
尽管如此,各国依然需要达成一份协议,因为单边行动具有其局限性。如果背弃了《京都议定书》,欧洲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虽然与没有哥本哈根协议情况下的6-8摄氏度温升相比,这一结果要得多。尽管欧洲没有实现其全部既定目标,但是其气候外交政策却不应被打上失败的烙印。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将《京都议定书》作为气候机制架构的基准可以使欧洲获得谈判优势。从这一角度而言,不同意欧洲接受第二承诺期的主要原因就是,如果没有加拿大、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的参与,仅欧洲单方采取行动恐会落人笑柄,尽管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还有俄罗斯等国都有可能会唯其马首是瞻。试想,到2013年,对于将温度变化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是符合他们根本利益的这一看法,中国、巴西、印度等国能够完全认同,可是发达国家却全部摒弃了《京都议定书》。而在悲观的情况下,各国不同意拟定一个更有效的全球体制,这将给欧洲提供一个改变其战略的基础。
欧洲再次就《京都议定书》作出承诺必须以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参与为基础。为此,欧洲能源消费者在购买国际碳信用额度上已经至少支出了400亿欧元(570亿美元)。
即便是以乐观的态度对哥本哈根协议进行解读也不难发现,到本世纪中叶,全球温升将有一半的可能会超过3.5摄氏度,甚至会达到4摄氏度。《京都议定书》中包含了建立一个有效的全球气候机制所需的重要框架。
如果欧洲背弃《京都议定书》的话,那么过去二十多年所取得的主要外交成就之一就将化为泡影。发达国家同意先行一步,从而证明减排是可行的。
当温度升高为4摄氏度时,柏林的气候就好比如今的突尼斯。在12月的新一轮联合国德班气候会谈召开之前,欧盟需要就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京都议定书》这份1997年制订的国际减排协议的第二承诺期作出抉择。这样一来,欧洲就可以确立《京都议定书》的核心地位,然后再围绕着这一核心建立一个共赢国家联盟,以将温度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内为己任。议定书并非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也从未打算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永远地加以区别对待
以节能灯为例,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国,年产量达38亿只,约占全球产量的1/3,但主要生产的是中低端产品以及为国外代工生产产品。目前节能环保产业已被列为我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未来或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例,我国日处理能力超过1万吨的企业仅有5家,行业集中度不足8%,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行业集中度。由于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国内市场面临被跨国公司瓜分的风险。
节能服务公司贷款困难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节能环保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以节能服务公司为例,其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时需要预先垫付资金,随着实施项目的增多,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如果没有融资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就会难以为继。